close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 作者: 瑪格麗特.艾特伍Margaret Atwood,譯者: 陳育虹,出版社: 寶瓶文化,出版日: 2015 年 6 月 3 日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內容簡介:



諾貝爾文學獎重量級候選人。

瑪格麗特.艾特伍30年詩作精選。

加拿大文學女王。


……

(照片攝於

我溺死之後第二天

我在湖裡,在照片

中央,幾乎就在湖面下

很難判斷正確

位置,或說得清

我的大小尺寸——



讓光線扭曲變形

但如果你看得夠久

最後

你一定能看到我)

——節錄自〈這是一張我的照片〉

這本譯詩集共有140首詩,作品選自艾特伍十本主要詩集的精選《吞火》,時間縱跨1965到1995年,是她三十年詩作的精髓,三十年的心路歷程。

艾特伍的詩作從兩性關係,求生意識,族群衝突,戰爭與環保,愛情與親情,到幽暗心靈的獨白……她的筆調銳利又溫柔,情感、文字皆不矯飾,始終展現對人類處境的終極關懷。

詩人之眼,在最初,就已看見那屬於她個人的,也是所有人的,生命困境。

【本書特色】

◎陳義芝撰推薦序;楊澤及陳芳明掛名推薦。

◎《吞火》收錄艾特伍三十年的詩作精髓,鍾愛艾特伍創作的讀者不可不讀。

◎在艾特伍成為小說家之前,她已是一位出色的詩人。

【名家推薦】

◎陳義芝

◎陳芳明

◎楊澤

「艾特伍不只是一位小說家,她的詩創作量也大,有十二本之多,涵容小說敘事筆法、神話創意,展現精巧的語言藝術、深沉的文化視野,即使僅以詩來評斷,她也當得起英語世界最有才華的詩人稱號。」

——陳義芝

「疏離,銳利,卻又深情款款……這些詩在紙頁上唱著,刺著。」

——米雪.羅勃茲 Michele Brigitte Roberts(詩人/小說家)

「文字精簡,象徵豐富;獨具艾特伍風格的散文體打磨成的優雅詩句。其中有些詩神經質者不宜。」

——蘇格蘭週日報(Scotland on Sunday)

「渲染力強,極具原創想像。這些詩顯示艾特伍生命視野的無懼與創新,這特質也造就出她個人的神話。」

——蘇格蘭先驅報(Glasgow Herald)

序跋:



穿越生死國度——讀陳育虹中譯艾特伍詩選《吞火》


◎文/陳義芝

翻譯詩,不僅須呈現意旨,更有語法、語調、韻致的體貼。詩意的突顯,端賴後者,詩人的風神、文字的風味,皆在其中。我讀中譯的外國詩,多有可感可思者,亦不乏不明所以者。倘若譯作不能彰顯原作所以雋秀之性情、生意,不能使讀者有所領會、啟迪,翻譯的作用就不存在。

譯詩可誦與否,除翻譯功力所致,選譯的詩篇究竟有無聲色、意義可言,也是決定因素。《吞火》作者瑪格麗特.艾特伍(1939-),二十年前即為諾貝爾獎熱門人選,國內持續譯介過她十幾本小說,集中在天培出版;談寫作,可當論述或當隨筆讀的《與死者協商》,則由麥田出版。但艾特伍不只是一位小說家,她的詩創作量也大,有十二本之多,涵容小說敘事筆法、神話創意,展現精巧的語言藝術、深沉的文化視野,即使僅以詩來評斷,她也當得起英語世界最有才華的詩人稱號。

2006年我出版散文集,自序提及瑪格麗特.艾特伍「與死者協商」的論旨,從而獲悉陳育虹對她的詩作頗為著迷,往往隨看隨譯——純為個人欣賞,並不示人。作為一個熱心讀者,我多次建議她整編出版,但沒有消息。直到去年春天偶然又提起,不久聽說,寶瓶出版社長朱亞君支持購買版權,開始催生,華文世界長期缺席的艾特伍詩選譯本,終得以近乎全貌面世。

毋須懂得譯事,但讀中文,感受譯者以不同語言與作者相互頡頏,追躡其曲折迴盪的象徵,就十分迷人。



楊牧說:「如果翻譯只求改寫觀念時要信實通達和爾雅,凡人大概還有希望辦到,但譯詩者除此之外,還須把握作品的技術之美,還須將作品的聲色特徵用另一種文字表現出來。」(〈詩關涉與翻譯問題〉)艾特伍的詩有何聲色特徵?陳育虹的譯筆是否表現出來?是我讀《吞火》最亟於察探的。始自1966年《轉圈遊戲》中的〈這是一張我的照片〉,終至1995年《火宅之晨》中的同題詩,艾特伍詩最強烈鮮明的特徵,是從時間死域把從前的人、事、物帶到眼前,讓死者重返時間之流,使時間之外的時間、空間之外的空間繼續存在,鬼魂變成說話的主體,為故事著上意想不到的顏彩,創造出一種特殊的聲腔。例如〈這是一張我的照片〉,描寫模糊灰斑的老照片,樹木、小屋、湖泊、矮丘都只是襯景,真正要對焦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溺死在湖中的「我」,艾特伍用括號括出不存在於照片中的故事,故事的張力在沒人看見,不但是第一時間沒人看見,溺死後的第二天,以至於現在,還得由死者來指明:

(照片攝於

我溺死之後第二天

我在湖裡,在照片

中央,幾乎就在湖面下

很難判斷正確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rrier82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